课程名称: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英文名称:AIR POLLUTION CONTROL ENGINEERING
总学时:160; 讲课学时:45;
自学学时:80(含自学、作业、project);
学生报告与交流:3(必要时另用课外2学时);
实验学时:32(含课外实验预习和实验报告)
学 分:4
开课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大气污染与控制研究所
一.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主干课。本课程主要讨论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理论、各种控制方法的基本原理、典型控制设备的结构特征,以及典型工艺和设备的设计计算,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问题的能力。结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论文)等其它教学环节,为学生进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及系统分析、科学研究及技术管理打下必要的基础。
该课程由12章组成。第一章概论,介绍了有关大气污染的定义、主要大气污染问题、大气污染的危害、大气污染相关的标准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结合实际,建立有关大气污染控制的基本概念,了解目前存在的主要大气污染问题。
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侧重于介绍燃烧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污染物的形成机理,重点学习了燃料性质、燃烧过程的影响因素、燃烧所需空气量、烟气量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以及燃烧过程硫氧化物、颗粒物、氮氧化物、有机污染物、一氧化碳和汞的形成机理。
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主要介绍与大气污染相关的气象学基本知识,包括大气圈的结构、主要气象要素、大气热力过程、大气稳定度和逆温、大气的运动和风场等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够判断大气稳定度、理解逆温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熟练运用风速廓线模式,为学习下一章打基础。
第四章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介绍大气扩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重要的知识点有正态分布理论、高斯扩散模式、烟云抬升高度、扩散参数、封闭扩散、熏烟扩散、城市扩散模式、山区扩散模式、烟囱高度和厂址选择等。要求学生掌握高斯扩散模式及其常见形式,学会初步估算烟云高度,能够根据地形、背景浓度以及风向、风速、温度层结等气象因素及模式计算大气污染浓度,可以根据不同要求估算烟筒高度,并对厂址选择提出初步方案。
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学习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等物理特性及除尘装置性能表示方法,并重点介绍颗粒物在各种力场中的空气动力学行为——分离、沉降、捕集等,为学习下一章打下基础。
第六章除尘装置,侧重于介绍目前工业界广泛使用的除尘装置,包括机械式除尘器、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和湿式除尘器。本章的重点在于各类除尘器的工作原理、结构性能和应用范围,以及操作条件变化对除尘器性能的影响等。通过本章学习为选择、设计和有效运行各类除尘器打下基础。
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介绍气态污染物控制的气体吸收、吸附和催化操作等单元操作过程。重点学习气体扩散、吸收、吸附和催化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和操作条件,以及选择吸收剂、吸附剂和催化剂的一般原则,为学习今后各章打下基础。
第八章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讨论含二氧化硫烟气的捕集和控制方法。重点学习各类二氧化硫污染控制过程的化学变化、影响这些变化的条件,以及吸收剂和吸收设备的选择。通过本章的学习还应了解各类控制技术的经济性、可靠性,能进行控制工艺的比较,初步具备选择二氧化硫控制工艺的能力。
第九章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学习氮氧化物的来源、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的转化过程,以及各类控制技术。要求学生理解燃烧条件对氮氧化物形成的影响,能够估算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量,并掌握各类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适用范围,具备选择控制工艺与设备的初步能力。
第十章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在分析挥发性有机物(VOCs)特征的基础上,简要介绍VOCs污染的控制措施。要求学生了解蒸汽压如何影响VOC的排放,如何预防VOC污染,掌握各类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设备,能够进行控制方案的选择和比较。
第十一章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在简要介绍城市交通趋势及影响的基础上,讨论汽油机、柴油机排气污染的形成及控制,包括现行的和发展中的技术,最后讨论改善交通方式对污染控制的有效性。旨在使学生对机动车污染控制建立全面、系统的控制观,从车、油、路及其管理交通需求等全方位控制机动车污染。
第十二章大气污染和全球气候,主要讨论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污染三个问题,并介绍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与策略。旨在使学生对控制或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建立宏观框架,为参与全球环境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大气污染、污染物、来源及其危害(3学时)
第二章 燃烧过程中污染物形成机理(6学时)
1.燃料的性质
2.燃料燃烧过程
3.烟气体积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4.燃烧过程中硫氧化物的形成
5.燃烧过程中颗粒污染物的形成
6.燃烧过程中其它污染物的形成
第三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2学时)
1.大气圈结构与气象要素
2.大气的热力过程
3.大气的运动和风
第四章 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4学时)
1.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
2.高斯扩散模式
3.污染物浓度的估算方法
4.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
5.城市及山区的扩散模式
6.烟囱高度的设计
第五章 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3学时)
1.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
2.粉尘的物理性质
3.净化装置的性能
4.颗粒捕集理论基础
第六章 颗粒物污染控制技术(12学时)
1.机械式除尘器
2.电除尘器
3.湿式除尘器
4.过滤式除尘器
5.除尘器的选择与发展
第七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自学)
1.吸收法:吸收过程的气液平衡、吸收动力学及吸收设备等
2.吸附法:吸附过程、吸附理论、吸附设备及其计算方法等
3.催化法:催化剂、催化作用原理、反应的物化过程及动力学、设备等
第八章 硫氧化物污染控制(4学时)
1.硫循环和硫排放
2.燃烧前和燃烧中脱硫技术与工艺
3.燃烧后烟气脱硫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4.燃煤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技术综合评价
5.中国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的政策、措施与重大行动
第九章 氮氧化物污染控制(3学时)
1.氮氧化物性质及来源
2.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机理
3.低氮氧化物燃烧技术
4.烟气脱硝技术
第十章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控制(3学时)
1.蒸气压及蒸发
2.VOCs污染预防
3.VOCs污染控制方法和工艺:燃烧法,吸收法,冷凝法,吸附法和生物法
第十一章 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3学时)
1.城市交通趋势与机动车污染状况
2.内燃机污染物形成机理
3.机动车排放控制技术评价
第十二章 大气污染与全球气候(2学时)
1.温室气体和全球气候变化
2.臭氧层破坏问题
3.致酸前体物与酸雨
三.其他教学环节安排
1.实验教学:
实验学时:32(含课外实验预习和实验报告),详见《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学大纲
2.学生报告与交流:
课内3学时,必要时另用课外2学时。时间在最后一周,学生自愿报名,统一安排。预先准备ppt文件,每组出一位代表,报告与讨论共计15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