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璇璇视频教程,大学视频教程,大学课程,精品课程 >>
物理化学数学生物 >> 化学教育与化工
|
|
|
传播知识,服务社会!非常感谢本课程的授课老师无私的奉献!
注意:网盘链接有时直接点击打不开,建议把网盘链接复制到浏览器地址栏里,再按回车键就可以打开了!
有机化学视频教程 下册 邢其毅版 34讲 清华大学 精品课程 百度网盘免费下载 课程介绍: 网页视频格式 |
清华大学有机化学视频全程录像下册34讲附课件PPT精品课程共3.51G,百度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N8efHLexCPLRNgy7WjUcQ 提取码:izwf
清华大学有机化学视频精品课程全程录像上册49讲共4.89G,百度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0lQY00U7TNTiXPMCRfupPg 提取码:2447 清华大学有机化学精品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4学时,自学为主)绪论
1.1有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
1.1.1 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学及发展简史
1.1.2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1.1.3 有机化学的研究内容
1.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1.2.1 碳元素
1.2.2 有机化学中的共价键
1.2.3 描述共价键的物理量:键参数(自学为主)
1.3有机化学反应
1.3.1 共价键的断裂
1.3.2 有机反应类型
1.4有机化合物的分类(自学)
1.4.1按碳架分类
1.4.2按官能团分类
1.5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5.1 “几个与命名有关的名词”
1.5.2 普通命名法(习惯命名法)
1.5.3 衍生物命名法
1.5.4 IUPAC命名法
1.5.5 其它化合物的IUPAC命名法
1.6 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
1.4.3特殊方法
1.4.4常规方法
1.7学习方法
第二章(4学时)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及应用
2.1概述
第一部分NMR(核磁共振)
2.2NMR的基本原理
2.31H-NMR(核磁共振氢谱)
2.3.1化学位移
2.3.2耦合常数
2.3.3积分曲线与峰面积
2.3.4 1H-NMR谱的解析
2.4 13C-NMR(核磁共振碳谱)
2.4.1 13C-NMR谱
2.4.2应用——识谱
第二部分IR(红外光谱)
2.5IR的基本原理
2.5.1 产生
2.5.2分子的振动形式
2.5.3Hooke定律
2.6IR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6.1IR谱总结
2.6.2各类化合物的IR谱
第三部分MS(质谱)
2.7MS的基本原理
2.8MS谱
第四部分UV(紫外光谱)
2.9UV的基本原理
2.9.1产生
2.9.2紫外光谱图及Lambert-Beer(朗伯-比尔)定律
2.10 UV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10.1各类化合物的UV谱
2.10.2影响紫外光谱的因素
第三章(4学时) 烷烃
3.1几个名词和术语
3.2烷烃的结构
3.3烷烃的构象
3.3.1 表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式
3.3.2 乙烷的构象(自学)
3.3.3丁烷的构象
3.3.4高级烷烃的构象(自学)
3.4烷烃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
3.5 烷烃的化学性质
3.5.1氧化反应
3.5.2热解(热裂)
3.5.3异构化
3.5.4自由基取代反应
3.6 烷烃的制备
3.7 烷烃的来源与用途(自学)
第四章(4学时)环烷烃
4.1环烷烃的分类、异构与命名
4.1.1分类
4.1.2异构
4.1.3命名
4.2环烷烃的结构
4.2.1 Baeyer张力学说
4.2.2环烷烃的燃烧热
4.2.3现代观点
4.2.4环己烷的构象
4.2.5十氢合萘的构型
4.3环烷烃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
4.4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4.4.1自由基取代反应
4.4.2小环的特征反应――加成
4.4.3氧化反应
4.5环烷烃的制备
4.5.1分子内偶联
4.5.2狄尔斯-阿德尔反应
4.5.3卡宾合成法
4.5.4脂环烃之间的转化
第五章(4学时)立体化学概述
5.1概念
5.1.1 物质的旋光性
5.1.2 不对称碳原子、手性、手性分子
5.1.3 分子的对称因素与手性关系
5.2含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分子及构型的表示
5.2.1 构型的R/S命名及费歇尔投影式
5.2.2 对映体及其性质
5.2.3 外消旋体
5.3含两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分子及构型的表示
5.3.1 含两个相同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
5.3.2 旋光性与构象
5.3.3 含两个不同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
5.4 含多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分子及构型的表示
5.4.1 差向异构体
5.4.2 含假不对称碳原子的分子
5.5 环状化合物
5.5.1 环丙烷、环丁烷及环戊烷
5.5.2 环己烷
5.6 其它不含不对称碳原子的手性化合物
5.6.1 丙二烯型化合物
5.6.2 单键旋转受阻碍的联苯型化合物
5.6.3 具有螺旋型的化合物
5.6.4 含有其它不对称原子的光活性分子
5.7 旋光的测定及外消旋体的拆分
5.7.1旋光的测定(自学)
5.7.2外消旋体的拆分
5.7.3对映体过量百分率
第六章(5学时) 卤代烷
6.1卤代烷的分类、命名及同分异构
6.1.1 卤代烷的分类
6.1.2 卤代烷的命名
6.1.3 卤代烷的同分异构(自学)
6.2卤代烷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
6.3卤代烷的化学性质
6.3.1卤代烷的结构及诱导效应
6.3.2亲核取代反应
6.3.3消除反应
6.3.4与金属反应
6.3.5还原
6.4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6.4.1两种历程:SN2、SN1
6.4.2影响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的因素
6.5消除反应机制及与亲核反应的竞争
6.5.1两种机制:E1、E2
6.5.2消除反应与取代反应竞争
6.6卤代烷的制备(自学)
6.6.1一元卤代烷的制备
6.6.2多卤代烷的制备
6.6.3工业生产
6.6.4氟代烷
6.7几种重要的卤代烷(自学)
第七章(5学时)烯烃
7.1烯烃的结构、异构及命名
7.1.1烯烃的结构
7.1.2烯烃的异构
7.1.3烯烃的命名
7.2烯烃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
7.3烯烃的化学性质
7.3.1催化氢化、氢化热及烯烃的相对稳定性
7.3.2亲电加成反应
7.3.3自由基加成反应
7.3.4氧化
7.3.5烯烃的α-氢卤化
7.3.6与卡宾反应
7.3.7顺/反异构体的转化
7.3.8聚合
7.4烯烃的制备(自学)
7.4.1经由消除反应
7.4.2炔烃的还原
7.5重要的烯烃及烯烃的来源与用途(自学)
7.5.1重要的烯烃
7.5.2烯烃的来源及用途
第八章(4学时)炔烃和二烯烃
第一部分炔烃
8.1 炔烃的结构、异构与命名
8.1.1炔烃的结构
8.1.2炔烃的异构
8.1.3炔烃的命名
8.2炔烃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
8.3炔烃的化学性质
8.3.1炔烃的酸性及其反应
8.3.2亲电加成反应
8.3.3自由基加成反应
8.3.4亲核加成
8.3.5还原
8.3.6氧化
8.3.7聚合
8.4炔烃的制备
8.4.1乙炔的生产
8.4.2由二元卤代烷制备
8.4.3由乙炔或一元取代乙炔制备
8.5 重要的炔烃及炔烃的来源与用途(自学)
第二部分烯烃
8.6 二烯烃的分类、异构与命名
8.6.1二烯烃的分类
8.6.2二烯烃的异构
8.6.3二烯烃的命名(多烯烃)
8.7 共轭效应与共振式
8.7.1共轭效应
8.7.2超共轭效应
8.7.3共振式
8.8 共轭二烯
8.8.1共轭二烯的结构及解释
8.8.2共轭二烯的物理性质(自学)
8.8.3共轭二烯的化学性质
第九章(6学时)芳烃
9.1 苯的结构
9.1.1苯的结构及传统表达式
9.1.2苯分子结构的价键观点
9.1.3苯分子结构的分子轨道模型
9.1.4苯分子结构的共振式
9.1.5苯的构造式表示法
9.2 芳烃的分类、同分异构与命名
9.2.1分类
9.2.2同分异构
9.2.3芳烃的命名
9.3 芳烃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
9.4 单环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
9.4.1亲电取代反应
9.4.2取代基的定位效应
9.4.3定位效应的应用
9.5 单环芳烃的其它化学性质
9.5.1还原
9.5.2加成反应
9.5.3侧链反应
9.6 卤代芳烃(自学)
9.7 多环芳烃
9.7.1多苯代脂烃
9.7.2联苯
9.7.3稠环芳烃
9.8 非苯系芳烃
9.8.1Huckel规则
9.8.2非苯芳烃
9.9 重要的芳烃及芳烃的来源与用途
第十章(4学时) 醇、酚
第一部分 醇
10.1 醇的结构、异构、分类和命名
10.2 醇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
10.2.1 醇的物理性质(自学)
10.2.2 醇的光谱性质
10.3 一元醇的化学性质
10.3.1 酸碱性
10.3.2 酯化
10.3.3 亲核取代
10.3.4 脱水与消除
10.3.5 氧化
10.3.6 脱氢
10.4 多元醇的化学性质
10.4.1 与一元醇类似之反应
10.4.2 多元醇的特殊性质
10.5 醇的制备(自学)
10.5.1 一元醇的制备
10.5.2 多元醇的制备
10.6 重要的醇及醇的来源与用途(自学)
第二部分酚
10.7 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10.8 酚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
10.8.1 物理性质
10.8.2 光谱性质
10.9 酚的化学性质
10.9.1 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10.9.2 特性
10.10酚的制备(自学)
10.10.1 苯酚的制备
10.10.2 萘酚的制备
10.11重要的酚及酚的来源与用途(自学)
第十一章(2学时)醚
11.1 醚的结构、异构、分类和命名
11.1.1 醚的结构
11.1.2 分类
11.1.3 醚的命名
11.2醚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
11.2.1 醚的物理性质
11.2.2 光谱性质
11.3醚的化学性质
11.3.1 自动氧化
11.3.2 碱性——生成盐
11.3.3 醚键断裂
11.3.4 Claisen(克莱森)重排
11.4 醚的制备(自学)
11.4.1 Williamson合成法(威廉森)
11.4.2 醇分子间失水
11.4.3 烯烃加醇――烷氧汞化去汞法
11.5 环醚
11.5.1 环氧乙烷及其衍生物
11.5.2 冠醚
11.6 重要的醚及醚的来源与用途(自学)
第十二章(5学时)醛酮
12.1 醛、酮的结构、异构分类和命名
12.1.1 醛、酮的结构
12.1.2 分类
12.1.3 通分异构
12.1.4 命名
12.2 醛、酮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
12.2.1 物理性质
12.2.2 光谱性质
12.3 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
12.3.1 与含氧亲核试剂的加成
12.3.2 与含硫亲核试剂的加成
12.3.3 与含碳亲核试剂的加成
12.3.4 与含氮亲核试剂的加成
12.3.5 亲核加成反应历程及立体化学
12.4 醛、酮的其它化学性质
12.4.1 α-H的酸性
12.4.2 氧化
12.4.3 还原
12.4.4 歧化反应
12.4.5 聚合――醛羰基的自身加成
12.5 醛、酮的制备(自学)
12.5.1 氧化和脱氢法
12.5.2 还原法
12.5.3 不饱和烃加成
12.5.4 Friedel-Crafts酰化反应
12.5.5 偕二卤代物水解法
12.5.6 芳环甲酰化法(Gatermann-koch)合成法
12.6重要的醛、酮及醛、酮的来源于用途(自学)
第十三章(4学时)不饱和醛酮及取代醛酮
13.1 烯酮
13.2 α,β-不饱和醛酮
13.2.1 共轭加成
13.2.2 还原
13.3醌
13.3.1 分类与命名
13.3.2 结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
13.3.3 醌的性质
13.3.4 制备
13.4 羟基醛酮
13.4.1 羟基醛酮的化学性质
13.4.2 制备(自学)
13.5 酚酮和酚酮(自学)
13.5.1 性质
13.5.2 合成有机化学A
(2)教学大纲
第十四章羧酸
14.1 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14.1.1羧酸的分类
14.1.2羧酸的命名
14.2 羧酸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
14.2.1羧酸的物理性质
14.2.2羧酸的光谱性质
14.3 羧酸的化学性质
14.3.1酸性
14.3.2羧基上羟基的取代反应——酰化反应
14.3.3脱羧
14.3.4还原
14.3.5α-H卤代
14.4 二元羧酸
14.4.1命名(自学)
14.4.2物理性质及光谱性质(自学)
14.4.3化学性质
14.5 羧酸的制备(自学)
14.5.1由醇、醛及芳烃侧链氧化
14.5.2由有机金属化合物制备
14.5.3由腈化物的水解及羧酸α烷基化
14.6 重要的羧酸及羧酸的来源与用途(自学)
第十五章羧酸衍生物
15.1 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命名
15.1.1羧酸衍生物的结构
15.1.2羧酸衍生物的命名
15.2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自学)
15.2.1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15.2.2羧酸衍生物的光谱性质
15.3 羧酸衍生物的反应
15.3.1羧酸衍生物的水解——形成酸
15.3.2羧酸衍生物的醇解——形成酯
15.3.3羧酸衍生物的氨(胺)解——形成酰胺
15.3.4羧酸衍生物的酸解
15.3.5羧酸衍生物与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
15.3.6羧酸衍生物的还原
15.3.7羧酸衍生物的其它反应
15.4 油脂、蜡和合成洗涤剂(自学)
15.4.1油脂
15.4.2肥皂与合成洗涤剂
15.4.3磷脂与生物膜
15.4.4蜡
15.5 羧酸衍生物的制备(自学)
15.5.1酰卤的制备
15.5.2酸酐的制备
15.5.3酯的制备
15.5.4酰胺的制备
15.5.5腈的制备
15.6 碳酸衍生物
15.6.1碳酸的酰氯
15.6.2碳酸的酰胺
15.6.3碳酸的酯
15.7 原酸衍生物
15.7.1原碳酸衍生物
15.7.2原酸衍生物——原酸酯
15.8 过酸和二酰基过氧
15.8.1 过酸
15.8.2 二酰基过氧
15.9异腈
15.9.1结构与特点
15.9.2异腈的反应
15.10重要的羧酸衍生物及羧酸衍生物的来源与用途(自学)
第十六章不饱和羧酸和取代羧酸
16.1不饱和羧酸
16.1.1α,β-不饱和羧酸的结构
16.1.2α,β-不饱和羧酸的反应
16.2卤代酸
16.3醇酸
16.3.1醇酸的性质
16.3.2内酯
16.4酚酸
16.4.1水杨酸
16.4.2对羟基苯甲酸
16.5羰基酸
16.5.1α-羰基酸
16.5.2β-酮酸
16.5.3γ-酮酸
16.6β-酮酸酯
16.6.1β-酮酸酯的制备(自学)
16.6.2β-酮酸酯的化学性质
16.6.3乙酰乙酸乙酯合成法
16.6.4丙二酸二乙酯合成法
第十七章胺
17.1胺的分类、结构及命名
17.1.1胺的分类
17.1.2胺的结构
17.1.3胺的命名
17.2一元胺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
17.2.1物理性质
17.2.2光谱性质
17.3一元胺的化学性质
17.3.1酸碱性
17.3.2烃化
17.3.3酰化
17.3.4亚硝化
17.3.5氧化
17.4一元胺的制备(自学)
17.4.1氨或胺的直接烃化
17.4.2Gabriel(加布里埃尔)合成法
17.4.3还原法
17.4.4酰胺的霍夫曼重排
17.5芳胺、二胺、不饱和胺及取代胺
17.5.1芳胺
17.5.2二胺
17.5.3烯胺
17.5.4羟基胺
17.6季铵盐和氢氧化四烃基铵(季铵碱)
17.6.1季铵盐
17.6.2季铵碱(氢氧化四烃基铵)
17.7重要的胺及胺的来源与用途(自学)
第十八章其它含氮化合物
18.1硝基化合物
18.1.1硝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和命名
18.1.2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
18.1.3脂肪族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18.1.4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18.1.5亚硝基化合物
18.1.6硝基化合物的制备(自学)
18.2重氮化合物之一——重氮甲烷
18.2.1重氮甲烷及其制备
18.2.2重氮甲烷的化学性质——甲基化试剂
18.2.3碳烯和类碳烯
18.3重氮化合物之二——芳基重氮盐
18.3.1芳香族重氮化反应
18.3.2芳基重氮盐的化学反应及用途
18.4偶氮化合物
18.4.1芳香族偶氮化合物
18.4.2脂肪族偶氮化合物
18.4.3偶氮燃料(自学)
18.5叠氮化合物
18.5.1叠氮化合物的制备
18.5.2叠氮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18.5.3氮烯
第十九章有机合成及重排
第一部分有机合成
19.1碳胳
19.1.1碳-碳键的形成
19.1.2碳链的断裂
19.1.3成环和开环
19.1.4特殊的碳胳形成要求
19.2官能团
19.2.1官能团的互变
19.2.2官能团保护
19.3构型
19.3.1常见的立体选择性反应
19.3.2不对称合成(手征性合成)
19.4合成路线
19.5有机合成参考书
第二部分重排
19.6重排反应的分类
19.7亲核重排
19.7.1概论
19.7.2重排到缺电子的碳原子
19.7.3重排到缺电子的氮原子
19.7.4重排到缺电子的氧原子
19.8亲电重排
19.9自由基重排
19.10芳香族重排
第二十章杂环化合物
20.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20.1.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
20.1.2杂环化合物的命名
20.1.3杂环化合物的结构
第一部分五元杂环化合物
20.2含一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体系
20.2.1呋喃、噻吩、吡咯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
20.2.2呋喃、噻吩、吡咯的化学性质
20.2.3呋喃、噻吩、吡咯的制备(自学)
20.2.4α-呋喃甲醛
20.3含一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苯并体系
20.4含两个或两个以上杂原子的五元杂环体系
20.4.1命名
20.4.2结构和性质
20.4.3噻唑和咪唑
20.5族化合物
第二部分六元杂环化合物
20.6含一个杂原子的六元杂环体系
20.6.1吡啶的结构
20.6.2吡啶的化学反应
20.6.3吡啶的制备(自学)
20.7含一个杂原子的六元杂环苯并体系
20.8含两个或两个以上氮原子的六元杂环体系
第三部分其它杂环化合物
20.9三元、四元、七元杂环体系
20.9.1三元杂环化合物
20.9.2四元杂环化合物
20.9.3七元杂环
第二十一章周环反应
21.1周环反应的理论
21.2电环化反应
21.2.14n体系
21.2.24n+2体系
21.3环加成反应
21.3.1[2+2]
21.3.2[2+4]
21.3.3环加成规律
21.4σ键迁移反应
21.4.1σ键迁移的含义及命名法
21.4.2H[1,j]σ迁移
21.4.3C[1,j]σ迁移
21.4.4[i,j]σ迁移
第二十二章元素有机之一 (非金属元素有机化合物)含硫、磷、硅及硼的元素有机化合物
22.1有机硫化合物
22.1.1有机硫化合物的成键特征、分类及命名
22.1.2常见的有机硫化合物
22.1.3有机硫试剂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22.2有机磷化合物
22.2.1有机磷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及命名
22.2.2有机磷的反应
22.2.3有机磷的应用
22.2.4生命有机磷
22.3有机硅化合物
22.3.1有机硅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及命名
22.3.2有机硅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22.4有机硼化合物
22.4.1常见的有机硼化合物
22.4.2有机硼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第二十三章元素有机之二 金属有机化合物
23.1金属有机化合物(复习)
23.1.1有机镁化合物——格氏试剂
23.1.2烃基钠RNa
23.1.3烃基锂Rli
23.1.4二烃基铜锂R2CuLi
23.2过渡金属π络合物
23.2.1过渡金属π络合物的结构特点
23.2.2常见的几种过渡金属π络合物
23.2.3过渡金属π络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第二十四章碳水化合物
24.1单糖
24.1.1单糖的构造式
24.1.2单糖的构型
24.1.3单糖的反应及应用
24.1.4单糖的环状结构
24.2二糖
24.2.1概论
24.2.2重要的双糖
24.3多糖
24.3.1纤维素
24.3.2淀粉
24.4糖的衍生物(自学)
第二十五章蛋白质与核酸
25.1氨基酸
25.1.1氨基酸的结构、命名及分类
25.1.2氨基酸的性质
25.1.3氨基酸的制备(自学)
25.2多肽
25.2.1多肽结构
25.2.2多肽的序列分析
25.2.3多肽的合成
25.3蛋白质
25.3.1蛋白质的分类及功能
25.3.2蛋白质的结构
25.3.3蛋白质的性质
25.4酶
25.4.1酶的组成、分类及命名
25.4.2酶催化反应的特异性
25.5核酸
25.5.1核酸的组成及分类
25.5.2核酸的结构
25.5.3核酸的生物功能
第二十六章 类脂、萜类化合物、甾族化合物和生物碱
26.1类脂
26.1.1油脂
26.1.2蜡
26.1.3磷脂
26.2萜类
26.2.1萜的涵义及异戊二烯规律
26.2.2萜的命名
26.2.3分类及重要的萜
26.3甾族
26.3.1甾醇
26.3.2胆酸
26.3.3甾族激素
26.4生物碱
26.4.1生物碱的一般性质
26.4.2生物碱的提取方法
第二十七章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27.1基本概念
27.2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
27.2.1加聚反应
27.2.2缩聚反应
|
| 大学视频教程,精品课程,大学课程,视频教程,全程录像,视频教学,教学视频,课件,学习资料,培训,研究生课程,远程教育,近万门。 按学校分: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麻省理工大学,中科院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石油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西南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中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 按课程格式分:ASF,WMV,CSF,DS,RM,RMVB,AVI,SWF,LEC,NCE,网页视频等格式。 本站所有学习资料由本站和网友共同收集整理,仅在本站范围内提供给个人学习交流用。 |
| >>查看更多关于 有机化学视频教程 下册 邢其毅版 34讲 清华大学 精品课程 百度网盘免费下载 的课程 |
|
|
|
|
|